这种通过国家统一对外安排采购争取自己的定价话语权,英国卫生署的对外药物采购制度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例子。
扩张性宏观政策从启动到淡出,要准备历经5年的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相机抉择的原定框架不应改变。
从龙头指标GDP增速看,尚比较难看,处于增长6.1%的较低位,与年度8%左右的增长目标存在差距。结合这两方面经验作粗线条的预计,我国这一轮经济相对低迷阶段还可能延续3年以上。今年,我们也有必要防患于未然,搞好政策储备预案。但与去年从13%跌到四季度的6.8%相比较,下跌速率已明显减慢。在2000年,当二季度看清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带来的负面影响后,再一次实行增强扩张力度的预算调整方案,把年初安排的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规模提升到1500亿元。
我国已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措施,估计会在今年形成5500亿元以上的财政减收额,如果能在下半年实行资源税、卷烟消费税等的向上调整,那么,不但可以发挥优化结构、引导消费等正面效应,还可以对冲当前较突出的财政减收压力,有助于大局的稳定。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很大。打个比方说,发达国家A国人口是10人,发展中国家B国20人,A国7人从事第三产业,3人从事一二产业,B国14人从事第一、二产业,那么A国正是利用其先进的品牌、技术、金融服务业等,以大大超出其价值的垄断价格大规模交换了B国的物质形态产品,A国才成其为物质丰富、百姓富裕的发达国家。
中国的劳工真是很辛苦,受到双重盘剥:资本家和地方政府。曹建海说,市场化的前提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即能够从制度上保障对生产要素所有权的自由买卖。幸运的是后来四小龙技术转型成功了,保持了持续发展。目前的地方政府就是一个典型的土地商。
可以断定的是,美国经济仍会恢复稳定和健康发展,这是由美国的软、硬实力决定的。根据人大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预测,2009年潜在GDP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进一步恶化,2009年潜在GDP缺口比2008年平均恶化了85.3%。
叶楚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处在一流发达国家塔尖的美国作为危机的发源地,我还是对美国的现状和前途比较感兴趣,美国到底怎么样了,这次美国真的不行了吗?想请教一下邹老师。相信广大愤青朋友对曹建海还是比较熟悉的,他是社科院的研究员,媒体封的地产三剑客之一,也是一个知名的左派经济学家,左派的大本营网站乌有之乡的专家专栏中第一个名字就是他。不过,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要再走发达国家20世纪以来走过的道路面临新的困难。谁是我国最大的土地供应商?是地方政府。
为什么?因为他们8%—9%的GDP增长中75%耗费的是人力和物力。三是要求政府致力于公共服务的基本功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转移支付上来,通过推进社会公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经济学有一个趋同理论,就是说世界各国的经济最终会趋同,起步阶段的经济体都是依靠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心甘情愿接受别国剥削,待到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会丧失这一优势,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如果它能实现技术和品牌转型的话,仍能保持稳定的地增长,同理,这时它寻找的下一家具有劳动力优势的经济体开始迅速发展,最终,这种传递性会使得世界经济趋同。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去年就全国9城市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费用的调查显示,在总费用支出中,流向政府的部分(即土地成本+总税收)所占比例为49.42%。
现在一些人把协议出让看作是市场化行为,而把招标拍卖看成是土地的市场化行为,这是对市场化的重大误解。寻找接棒者既不是新殖民主义,也不是对穷国的简单剥削,而是双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也是通过接发达国家的棒来完成的,今天中国找下一个接棒者,也是一种经济正义。
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矿业将进入新一轮衰退期,矿产品价格进入低位,使以出口矿产品为主要外汇来源的国家外汇资金更加紧缺。美国的军事工业(含通讯,飞机,坦克,导弹,军火,运输等等)从来没有衰败的时候。
一旦繁荣结束,这些怨恨就会以某种破坏性方式宣泄出来。这些问题是我国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时必须高度重视的。曹建海:这个提法的确代表了现代世界分工体系和产业转移的一般趋势。因此,中国当前经济影响巨大的出口和进口增速将双双持续回落,其中出口增速下滑更为剧烈,预计将出口增速将下降6.9%,进口增速下降6.1%。此次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的放缓,可能正是中国在经济上加大建设和谐社会的机会,只要构建了经济正义,中国就可在危机中走向长远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谈了这么多国内问题,现在我想转换一下角度,中国已经日益走向一种大型的开放经济体,在全球视野下,中国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定为呢。
但是,经济发展也离不开政治和制度等问题,仅就经济谈经济就未免偏颇了。我在此整理出这篇对话,一是想告诉愤青们什么是真正的关注民生的左派,笔者本人其实才是真左派。
像日本、韩国和欧洲的德国由于由于自身的特点而更倾向于制造业,所以比例稍低,但一般认为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一般70%。叶楚华:是的,我也注意到,近日中国政府又公布了增加购买美国国债的消息。
这种第三产业比重的特征,背后其实是一个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上的国际分工的问题,关着门来讲提高某国的第三产业比重,是一个伪命题,一国不可能在不剥削别国的前提下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如何形成健康的道德范式,是摆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道难题。
当然,确切地说,地方政府是土地商,是卖地不卖房。此外,朝鲜将来如果能够实行开放政策,也将产生千万计的上好劳动力。从目前看,非洲是我国比较理想的投资地。失业水平将进一步扩大,2009年中国的失业规模将会接近3200万,调整后的失业率也将由2007年的7.1%攀升到9.3%左右。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技术标准、资产管理、发行货币等途径,尽管获得了可观的财富收入,但从全球角度看本质上是一场以掠夺为主要手段的零和博弈,而发达国家也在疯狂的金融游戏中自我毁灭。这种市场可以划分为征地、储备和出让三个环节。
欧洲、美国、日本三大经济板块的同步小大幅度下滑将使中国的出口带来直接的深度冲击。土地出让是政府前期环节的最后阶段。
非洲可以是一个好的选择。叶楚华:的确,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时候转移到依靠人力资本上来,不能再继续依靠剥削劳工了。
二是要着力挤压资产泡沫,发展以国内消费为主的农工商业等实体经济,通过消费增长带动就业、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升级。我们中央提倡的是建设和谐社会,那如何建设呢?这需要消除贫富的两极分化,需要加大国民的福利工程。马克思说资本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话并未过时。我在世界银行工作,了解的数据是:美国对这三项的投入一般是占GDP18—24%,加拿大是36%--46%,而北欧国家则更多,高达40%--50%。
这就为我国国内企业投资非洲提供了机会。此外,中国还需要在社保和民生工程方面下大力气,目前是要用好这4万亿的投资,政府可以考虑多在民生问题上加大力度,拿教育、医疗与养老保险这三项来说,我看到的资料数据是30年来,我们共投入1700亿元不到,只占基础设施的1/6,占GDP的1%,从这个比例上来说,我们的社会福利工作还是需要再加大投入。
美国仍是绩优股,中国政府对此还是看得清楚的,近期我们看到的好现象包括:中国官方和民间资金流向美国抄底,中国中小人力资本流往美国自费留学培养,中国资金购买美国房产、地产、金融公司、产业等,当然也有无法统计的腐败分子的资金流入美国。据估计,从改革开放开始到2003年底,这种剪刀差已经累计高达2.5万亿元。
这不但在国与国之间使用,就是在一国之内,农民比城里人穷,很大原因也在于城里人的产品比农民的产品更具垄断性和稀缺性,而农民只能生产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农产品,经济学告诉我们,完全竞争市场价格是最低的,低到利润为零。这种不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仅仅追求短期暴利的行为,必将深深的戳伤消费者的心,严重损害中国企业的形象。